【本报港闻部报道】临近暑假,不少年轻人将投入社会工作,而过往不少诈骗集团看准年轻人心急及贪财等心态,欺骗其金钱或利用他们进行犯法行为。青协青年就业网络单位主任张志伟提醒年轻人应对市场及工作性质有认知,并于可靠的求职渠道寻求工作。
「不用面试 立即上班」或陷阱
暑假将至,不少学生趁假期寻找暑期工作。张志伟接受《成报》访问指出,以往在假期间,不时有年轻人误中求职陷阱,因为他们打算寻找短暂兼职赚取金钱,而诈欺集团常看准年轻人心急及想不劳而获等心态,以「轻快好省」作招徕,吸引他们堕入陷阱。他解释,希望寻求暑期兼职的年轻人多数心急,易被不用面试、可立即上班等吸引,一些人更有不劳而获的贪心心态,想以轻松的工作或不用付出努力,便获取高收入。
一般求职陷阱形式相似,但演绎方法不同,张志伟举例指出,常见的求职陷阱包括带水货、进行非法活动、以星探发掘为名欺骗年轻人上明星或模特儿培训课程、伦敦金投资、层压式推销等。他提醒年轻人应在劳工处及大型求职网站等渠道寻找工作,而facebook等社交平台及不知名网站并不可靠,另外亦应注意求职广告是否合符真实水平,如学歷不拘但人工高的广告并不真实。他又表示,朋友介绍工作或令人降低警戒心,年轻人应先了解工作性质及对市场有所认识,当中不同工种有不同工资的参考水平,如普通文职一般每月有1万至1.2万元薪金,若有人以每月3万元聘用文职文员,便应要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