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醫療援助】
基層醫療、安老服務成為施政報告的重點內容之一。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包括就醫社合作模式等作出建議,而食物及衞生局兩年內會在葵青區設立嶄新運作模式的「地區康健中心」,旨在提供物理治療、職業治療、正確使用藥物諮詢等的專業服務,減輕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消息人士表示,「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不一定在「同一屋簷下」進行,而是分散於社區各處,做法比較靈活。
本報港聞部報道
施政報告提出,政府將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醫護人員、學者、非政府機構、社區合作夥伴組成,負責就政府發展基層醫療服務的策略作出建議,包括擬訂地區醫社合作模式、使用大數據去辨識須深入研究的醫療護理服務的範疇、建立框架更有系統地推行疾病預防等。
分散社區各處 方便教育市民
特首林鄭月娥昨天在立法會發言時表示:「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本身多年來是倡導基層醫療的專家,我會全力支持她為發展基層醫療服務的規劃和落實制定藍圖,並率先在葵青區試行設立嶄新運作模式的『地區康健中心』。」
消息人士表示,「地區康健中心」會由政府出資,按地區需要和特色,透過公私營合作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支援長期病患者,減輕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消息稱,構思中的「地區康健中心」會透過地區網絡向區內提供服務的機構和醫護人員購買服務,而葵青區議會年前利用政府於2013年提供的一億元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的撥款與地區協會、非牟利機構等合作,推出多項醫療護理服務,於是有基礎成為試點。
政府消息稱,「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不一定在「同一屋簷下」進行,而是分散於社區各處,做法比較靈活,但都希望有一個落腳點,方便進行教育市民的工作。
除了關注基層醫療外,施政報告亦關心安老服務。政府會繼續推行「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及「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為長者提供更多選擇,當中政府計劃在2018至19年度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之中,額外再增加1,000張服務券至總數6,000張,以支援身體機能有中度或嚴重程度缺損的長者居家安老。
逐步增撥款 應對高齡化需求
另外,政府決定引進新安排,承諾會每三年為一周期,按照人口增長比例和人口結構的變動,逐步遞增給醫管局的經常撥款,讓醫管局能更有效地持續應對人口增長和高齡化衍生的人手和服務需求。消息稱,以往的做法是逐年考慮,但在新安排之下,即使是經濟周期轉差亦不會改變做法,「都會這樣做,屆時就在其他地方節省」。
衞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國麟認為,林鄭月娥的醫療政策是將治療和健康管理並行,但他對於報告中沒有多提及長者問題感到失望。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歡迎對醫管局經常撥款的新安排。
醫管局主席梁智仁感謝政府破格地承諾對當局未來三年的撥款安排。他說:「憑着新的三年周期遞增撥款安排,醫管局會透過中期策略規劃,積極制訂未來三年的服務計劃及持續措施,去增加公立醫院的服務名額和人手,應對日益增長的需求和人口高齡化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