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医疗援助】
基层医疗、安老服务成为施政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施政报告提出成立「基层医疗发展督导委员会」,包括就医社合作模式等作出建议,而食物及衞生局两年内会在葵青区设立崭新运作模式的「地区康健中心」,旨在提供物理治疗、职业治疗、正确使用药物谘询等的专业服务,减轻专科及医院服务的压力。消息人士表示,「地区康健中心」的服务不一定在「同一屋檐下」进行,而是分散于社区各处,做法比较灵活。
本报港闻部报道
施政报告提出,政府将成立「基层医疗发展督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医护人员、学者、非政府机构、社区合作伙伴组成,负责就政府发展基层医疗服务的策略作出建议,包括拟订地区医社合作模式、使用大数据去辨识须深入研究的医疗护理服务的范畴、建立框架更有系统地推行疾病预防等。
分散社区各处 方便教育市民
特首林郑月娥昨天在立法会发言时表示:「食物及衞生局局长(陈肇始)本身多年来是倡导基层医疗的专家,我会全力支持她为发展基层医疗服务的规划和落实制定蓝图,并率先在葵青区试行设立崭新运作模式的『地区康健中心』。」
消息人士表示,「地区康健中心」会由政府出资,按地区需要和特色,透过公私营合作提升市民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支援长期病患者,减轻专科及医院服务的压力。消息称,构思中的「地区康健中心」会透过地区网络向区内提供服务的机构和医护人员购买服务,而葵青区议会年前利用政府于2013年提供的一亿元社区重点项目计划的拨款与地区协会、非牟利机构等合作,推出多项医疗护理服务,于是有基础成为试点。
政府消息称,「地区康健中心」的服务不一定在「同一屋檐下」进行,而是分散于社区各处,做法比较灵活,但都希望有一个落脚点,方便进行教育市民的工作。
除了关注基层医疗外,施政报告亦关心安老服务。政府会继续推行「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及「长者院舍住宿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为长者提供更多选择,当中政府计划在2018至19年度的「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之中,额外再增加1,000张服务券至总数6,000张,以支援身体机能有中度或严重程度缺损的长者居家安老。
逐步增拨款 应对高龄化需求
另外,政府决定引进新安排,承诺会每三年为一周期,按照人口增长比例和人口结构的变动,逐步递增给医管局的经常拨款,让医管局能更有效地持续应对人口增长和高龄化衍生的人手和服务需求。消息称,以往的做法是逐年考虑,但在新安排之下,即使是经济周期转差亦不会改变做法,「都会这样做,届时就在其他地方节省」。
衞生服务界立法会议员李国麟认为,林郑月娥的医疗政策是将治疗和健康管理并行,但他对于报告中没有多提及长者问题感到失望。医学界立法会议员陈沛然欢迎对医管局经常拨款的新安排。
医管局主席梁智仁感谢政府破格地承诺对当局未来三年的拨款安排。他说:「凭着新的三年周期递增拨款安排,医管局会透过中期策略规划,积极制订未来三年的服务计划及持续措施,去增加公立医院的服务名额和人手,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人口高龄化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