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最近发现带有粘菌素抗性基因mcr-1的细菌,普遍存在于从香港及内地收集的人体及各类食物和环境样本中。粘菌素被视为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用于治疗由耐碳青霉烯肠道桿菌(CRE)菌株引起的严重感染。惟mcr-1基因在生态系统中的传播,可能导致终极抗生素粘菌素无效。随着粘菌素产生抗药性的CRE菌株愈趋流行,将增加无法治癒的感染率,对免疫力缺乏症的患者风险尤大。
本报港闻部报道
确定mcr-1的来源有助评估mcr-1的传播情况,对于临床使用粘菌素至关重要。然而,现时缺乏分离mcr-1细菌的方法,加上很多细菌的品种对粘菌素具先天抗药性,因此难以将带有mcr-1的细菌从不同样本中分离。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陈声教授最近研发出一种高灵敏度的分离方法,能从不同样本中分离mcr-1细菌,并研究不同样本类型中mcr-1的流行情况。
免疫力缺乏症患者风险较大
陈教授及其团队发现,mcr-1基因细菌普遍存在于人体、食物和环境样品中,其检测样本中的分布特徵显示,由于长期使用粘菌素作为牲畜的激生素,该抗药基因最大机会源自动物胃肠道中的大肠桿菌,进而经由食物链、或动物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给人类,又或者通过污染淡水和海水系统,污染蔬菜和海鲜。 mcr-1基因在人类消化道微生物菌群中持续存在,若不当处理含排洩物的废水,便会污染水源。此外,研究发现较少接触到粘菌素的宠物检测到的mcr-1基因细菌较牲畜为低。而水库由于没有受到排洩物污染,对带有mcr-1基因的细菌的反应呈阴性。
虽然粘菌素能有效治疗由CRE引起的感染,但由于带有mcr-1的肠桿菌科菌株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CRE菌株获得这种高度流行的粘菌素耐药基因的机会率比预期高得多。随着粘菌素产生抗药性的CRE菌株愈趋流行,将增加无法治癒的感染率,对免疫力缺乏症的患者风险尤大。
中断带有mcr-1质粒细菌传播
鉴于带有mcr-1的肠桿菌科菌株在各种环境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使用粘菌素治疗CRE感染可能加快对碳青霉烯类和粘菌素具抗药性的超级细菌出现。陈声教授的研究结果强调,开发有效的mcr-1抑制剂或干预措施迫在眉睫,以中断带有mcr-1质粒细菌传播,保留粘菌素作为最后防线抗生素的价值,以治疗致命性的细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