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健談】
衞生署社會衞生科王麗萍醫生指出斑禿是局部性脫髮現象,俗稱「鬼剃頭」,患病率約千分之一至二。身體上任何有體毛的地方皆可發病,而最常見受影響的部位是頭皮。大部分脫髮區的毛髮皆可自動重新長出。此病並不罕見,較常見於兒童或青少年。 本報港聞部報道
談及斑禿的成因,王麗萍醫生接受《成報》訪問時稱,斑禿的成因仍未能確定,但普遍相信與自身免疫系統病有關,如白蝕、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狀腺功能減退症、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重肌無力症等。在斑禿患者中,約8%至12%有甲狀腺病(正常患病率為2%)。斑禿患者亦較一般人多四倍機會出現白蝕。
早發病或與遺傳有關
家族遺傳也可能與此病有關連。研究發現斑禿患者的家族疾病史為10%至40%,患者愈早發病,家族疾病史的關聯性愈大。此外,異位性濕疹患者和唐氏綜合症人士也較一般人容易出現斑禿。情緒或精神壓力也可能是斑禿的誘發性因素,有些研究發現過去六個月的壓力或心理創傷與此病有關聯,有些研究則指兩者沒有大關係。
她又稱身體上長有體毛的地方,如頭部、眉毛、鬍鬚、腋毛、陰毛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脫髮區,但患處並無不適或發炎症狀。患者頭髮的髮根部位一般會呈感嘆號狀。如患者的頭髮全部脫落,此情況稱為全禿。如頭髮、眉毛、鬍鬚、腋毛、陰毛和其他體毛皆脫落,此情況稱為普禿。部分患者的指甲會出現凹陷的小孔或粗面甲。
多數人會重新長頭髮
至於斑禿的診斷,斑禿主要是靠臨床診斷,醫生也會依據臨床狀況為患者安排抽血化驗以排除自身免疫系統病。在特殊的情況下,有可能要接受皮膚切片化驗去診斷。而斑禿的病情進展,大部分患者的病情皆會好轉或痊癒,重新長出的毛髮會先呈白色。可是,斑禿的病情較反覆,患者於痊癒後可能再次病發。
在治療斑禿上,王麗萍醫生稱治療斑禿的藥物可分為外用、皮內注射、口服及紫外光療法。外用及皮內注射類固醇為最普及的療法,大多數病人的毛髮在使用後均能重新長出。外用類固醇的使用方法簡單,患者只要每天塗患處一次。皮內注射類固醇也是一線及常用的療法,患者約每四至六星期接受注射於患處,副作用包括痛楚、流血、皮膚變薄等。外用免疫療法(接觸性敏感劑)、外用蔥林(Anthralin)、外塗米諾地爾(Minoxidil)對部分患者的病情也可能有幫助,可是停藥後復發率很高,對長遠的病情控制不夠理想。
可使用假髮改善外觀
至於口服藥物如類固醇、環胞素或紫外光療法,可考慮於病情嚴重的患者使用。但由於這些療法皆不能預防再次脫髮,停止後皆有高復發率,加上副作用較嚴重,所以在臨床的應用比較少。斑禿的患者宜保持心境開朗及減輕壓力,有需要的時候,也可使用假髮去改善外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