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與中大醫學團隊聯手研發手術用機器人,用於腦深層刺激手術中使用到的磁力共振掃描器(MRI)內,預計可把同類型手術時間縮減到四至六小時。雖然現在仍處於試驗階段,但這項技術突破有望於未來促進柏金遜症等腦神經疾病的治療,研究更在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會議(ICRA)中獲得到獎項。
本報港聞部報道
若要診治腦部疾病,如柏金遜症、重度抑鬱症等,其中一個方法是進行深腦外科手術。以柏金遜症為例,這是阿茲海默症以外世上第二普及的神經系統疾病,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879萬名患者。醫學團隊研發出一個嶄新的系統及機械手臂來改善手術的過程,研究團隊由港大工程學院助理教授郭嘉威帶領,並由中大外科學系陳達明醫生和潘偉生教授完成臨床前驗證,研究相信此類手術的改進將令很多人受惠。
新技術可左右腦一併進行
郭嘉威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現時的腦深層刺激手術耗時八小時左右,如果配合此項新技術,相信可以未來將手術時間縮減到四至六小時。他表示現時的病人進行手術時,需要進行局部麻醉,並要保持清醒,與醫生保持對話互動,以確保過程無誤,唯一是手術過程中病人可能會感到不適。而這次新研發的項目,可在病人全身麻醉下,左右腦一併進行。
病人毋須孔道中頻繁移動
撰寫此項目論文的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研究生郭子彥在同一場合指出,磁力共振本身有很大的磁場,一般機器人的電磁摩打都不能使用,因此現在進行這類手術時,病人需要在磁力共振器孔道頻繁移出移入,但研究團隊研發了新的技術,令病人不需在孔道中頻繁移動。
研隊設計了液壓驅動裝置,令手術中的機器人不會產生任何電磁,干擾到圖像掃描的質素。另外,團隊亦設計了新的雙臂機械手臂,手臂設計簡潔,體積小,可執行雙側腦深層刺激手術,精確度達到1.73毫米。其次,團隊亦開發了三維(3D)追蹤標記,讓機器人系統在MRI中實時及快速地定位,就如駕駛時的GPS實時定位。此項技術仍處於試驗階段,研究團隊希望未來能吸引新投資者加入,並在之後的兩至三年進行能進行活體試驗。
另外,研究論文在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2018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會議(ICRA)中,獲頒「最佳會議論文獎」,此會議乃最大規模的機器人國際頂級會議,而研究亦獲得三項專利。研究團隊又相信技術未來可廣泛應用於其他可以用MRI導航的手術,例如心臟導管術,前列腺或乳癌組織切片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