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約有15萬名聽覺有困難人士,無綫由昨晚起在明珠台播放《手語新聞報道》,讓聾人更易取得資訊。25分鐘的新聞報道,內容廣泛,包含本地、國際、財經及體育的全面新聞資訊,更採用適合聾人清楚收看的畫面切割比例。無綫新聞部副總監黃淑明向《成報》表示,《手語新聞報道》要讓聾人看得全面、舒服及準確。
本報港聞部報道
《手語新聞報道》昨晚7時正在明珠台播放,配以廣東話及繁體中文字幕,長25分鐘,較通訊事務管理局指令的「不少於15分鐘」更長。黃淑明表示:「因為我們希望為聽障人士提供更多的資訊、更好的服務,而《手語新聞報道》要包括本地新聞、國際新聞、財經及體育,希望內容綜合一些,讓聽障人士接收資訊時不會缺少了任何一部分,那就需要最少大約25分鐘,才可包羅這些重要消息。」
增大畫面字幕 助聾人理解
黃淑明又表示,選擇於明珠台播放《手語新聞報道》,是平衡了聾人與社會大眾的需求,因為明珠台的浸透率及覆蓋率等同翡翠台,而這頻道有更大空間調節,便利聾人所需。至於報道時的畫面比例,手語翻譯員的畫面切割達六分之一,較通訊事務管理局的要求更大,她解釋:「畫面佔的空間大一點,再配以中文繁體字幕,最好的服務及畫面質素,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是相輔相成,讓聾人能易於了解新聞內容。」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套用在《手語新聞報道》同樣合適。儘管新聞報道昨晚正式開播,但無綫早於6月1日開始提供了一個月時間,讓手語翻譯員到直播室排練。直播室內,會有一部主攝影機、一部後備攝影機,以及一個字幕提示器,與新聞畫面上的字幕同步,供手語翻譯員使用。黃淑明形容:「在正式播放前,他們有足夠的練習,讓他們當正式播放般去做,期間會有錄影,從中可看到改進的空間。如果出現臨時加插的突發新聞資訊,翻譯員亦已了解並熟悉運作,相信他們都有能力準確翻譯。」
評審過程標書處理嚴格
不過,手語始終並非人人都懂,無綫要確保報道中的手語翻譯準確無誤,黃淑明直言,這是最大的困難,因此在挑選手語翻譯員方面,無綫與通訊事務管理局商討後,選擇從香港的手語翻譯員名單進行招標工作。她解釋:「因為無綫是發牌的免費電視廣播(機構),有責任符合通訊局及大眾要求,資訊一定要準確無誤。四個團體機構入標,每個入標的團體至少要有四個即時翻譯員列在名單之上,以確保水平是合格的。」
評審標書方面,由社聯復康服務總主任郭俊泉、香港手語培訓中心課程總監王繼鋒、聾人資訊總監吳穗萍,以及資深手語導師何國彪為評判。黃淑明說:「評審團中有聽障人士,亦有人主力關注聽障人士的福利政策,因此除了可看到翻譯的水平,更可看到這些機構本身有否足夠的人讓他們挑選、機構是否有健全制度等。」
黃淑明透露,《手語新聞報道》播出後,還會與檢討小組定期開會:「7月播出後,已約好在8月3日開會,檢討並看看有沒有改善的地方。」檢討小組的成員,包括前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一直致力推動手語和聾人文化的陳肖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