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约有15万名听觉有困难人士,无綫由昨晚起在明珠台播放《手语新闻报道》,让聋人更易取得资讯。25分钟的新闻报道,内容广泛,包含本地、国际、财经及体育的全面新闻资讯,更採用适合聋人清楚收看的画面切割比例。无綫新闻部副总监黄淑明向《成报》表示,《手语新闻报道》要让聋人看得全面、舒服及准确。
本报港闻部报道
《手语新闻报道》昨晚7时正在明珠台播放,配以广东话及繁体中文字幕,长25分钟,较通讯事务管理局指令的「不少于15分钟」更长。黄淑明表示:「因为我们希望为听障人士提供更多的资讯、更好的服务,而《手语新闻报道》要包括本地新闻、国际新闻、财经及体育,希望内容综合一些,让听障人士接收资讯时不会缺少了任何一部分,那就需要最少大约25分钟,才可包罗这些重要消息。」
增大画面字幕 助聋人理解
黄淑明又表示,选择于明珠台播放《手语新闻报道》,是平衡了聋人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因为明珠台的浸透率及覆盖率等同翡翠台,而这频道有更大空间调节,便利聋人所需。至于报道时的画面比例,手语翻译员的画面切割达六分之一,较通讯事务管理局的要求更大,她解释:「画面佔的空间大一点,再配以中文繁体字幕,最好的服务及画面质素,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是相辅相成,让聋人能易于了解新闻内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套用在《手语新闻报道》同样合适。尽管新闻报道昨晚正式开播,但无綫早于6月1日开始提供了一个月时间,让手语翻译员到直播室排练。直播室内,会有一部主摄影机、一部后备摄影机,以及一个字幕提示器,与新闻画面上的字幕同步,供手语翻译员使用。黄淑明形容:「在正式播放前,他们有足够的练习,让他们当正式播放般去做,期间会有录影,从中可看到改进的空间。如果出现临时加插的突发新闻资讯,翻译员亦已了解并熟悉运作,相信他们都有能力准确翻译。」
评审过程标书处理严格
不过,手语始终并非人人都懂,无綫要确保报道中的手语翻译准确无误,黄淑明直言,这是最大的困难,因此在挑选手语翻译员方面,无綫与通讯事务管理局商讨后,选择从香港的手语翻译员名单进行招标工作。她解释:「因为无綫是发牌的免费电视广播(机构),有责任符合通讯局及大众要求,资讯一定要准确无误。四个团体机构入标,每个入标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个即时翻译员列在名单之上,以确保水平是合格的。」
评审标书方面,由社联復康服务总主任郭俊泉、香港手语培训中心课程总监王继锋、聋人资讯总监吴穗萍,以及资深手语导师何国彪为评判。黄淑明说:「评审团中有听障人士,亦有人主力关注听障人士的福利政策,因此除了可看到翻译的水平,更可看到这些机构本身有否足够的人让他们挑选、机构是否有健全制度等。」
黄淑明透露,《手语新闻报道》播出后,还会与检讨小组定期开会:「7月播出后,已约好在8月3日开会,检讨并看看有没有改善的地方。」检讨小组的成员,包括前社会福利署助理署长、一直致力推动手语和聋人文化的陈肖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