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一個受精卵细胞,需要經過萬萬億次的複製後,才能發育成為人類,過程十分複雜。
戴碧瓘教授帶領
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為了解其過程,利用創新的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測定具原子解像度的DNA複製機器三維結構,可方便日後抗癌藥物的設計和篩選。研究已於7月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發表。
科大賽馬會高等研究院資深訪問成員戴碧瓘教授及香港大學助理教授翟元樑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教授合作,成功解析真核生物的DNA複製起始位點識別複合物(ORC)的高解像三維結構,並揭示該複製機器運作的分子機制。該結構清晰地解釋了ORC是如何在浩瀚DNA鹼基(A、T、G、C)的「大海」中尋找正確合適的位點,從而啟動DNA複製。
如有過多的複製起始位點,會加快基因組的複製速度並縮短細胞分裂周期,這也是癌症細胞的一大特徵。然而,太少的起始位點啟動複製,也會產生另一個問題,就是遲緩的細胞生長,尤其在胚胎發育的關鍵階段,或會導致發育畸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