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迈向復常,竹篙湾社区隔离设施已于上月底结束运作,医院管理局在隔离设施内的医疗站完成歷史任务,医护同事已各自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过去一年多的宝贵经验,不单成为我们的共同回忆,更是我们推动医疗服务进步的新动力。
撰文:医院管理局
去年年初正值本港新冠疫情高峰,竹篙湾由最初的检疫中心,转为社区隔离设施,医管局亦于同年2月在竹篙湾设立医疗站,照顾入住的轻症患者,冀减轻入院压力及加快病床流转。医疗站的跨专科医疗团队会为病人提供一站式支援,如提供评估筛查、处方新冠口服药,以至情绪辅导等。
营运一年多以来,医疗站合共为病人提供超过33万次的电话医疗谘询服务,并提供超过9万次遥距症诊及超过10万次外展服务。去年8月疫情高峰,医疗站每日需处理约800次遥距医疗及800次外展服务。
回想起当日设立医疗站,医管局社区隔离设施主管医生黎靖匡既担心又期待:「由一般的医院或诊所,搬到社区隔离设施提供治疗,初期有很多新事物要摸索,既要适应全新服务模式,也要懂得随机应变。运作初期,大众对运作有不少意见,全靠医疗团队及政府部门合力理顺安排,市民才逐渐改观。」
跨专科医疗团队发挥所长
要开设医疗站,第一个要处理的是人手问题。疫情下公立医院人手紧张,不过各医院仍然咬紧牙关调派人手到竹篙湾设置医疗站,亦有部分人来自私营机构,在疫情高峰,医疗站有逾百名医护人员进驻。这反映了同事都对竹篙湾医疗站纾缓医院服务压力的期望,使黎医生更珍惜竹篙湾的人力资源。
黎医生设计服务模式及编排工作时,会认真审视所有成员的工作背景,务求所有同事都可以发挥所长。例如医疗站会分流确诊新冠病毒病的儿童,安排儿科医生及早跟进;又识别受情绪困扰的高风险病人,由精神科护士及早介入。此外也会与民安队及其他政府部门紧密合作,提供医疗以外的服务,即使是轻症病人,相信也感受到医管局的全人医疗服务。
运用遥距医疗技术
由于需要照顾大量病人,医疗站在营运期间参考遥距诊症运作,例如医疗团队外展工作时使用的智能血氧、血压仪、温度计等病人维生指数,会自动上传到电脑系统。隔离设施内的遥距诊症及送药服务,亦能让前綫同事减少穿梭隔离设施的时间,让有需要的病人尽早获处方抗病毒药物。
疫情是智慧医院的催化剂,黎医生期望,遥距医疗的经验长远有助公营医疗系统运作更得心应手 : 「这次经验对我们筛选合适的病人接受遥距医疗提供更多参考数据,我们也发现部分长者或行动相对不便的病人,对电子科技需要时间适应。这些体会都有助我们微调遥距医疗服务,以更符合病人期望。」 |
您可能有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