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7月 25日
星期五
   | 氣 溫 : 26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兒童自殺問題須正視 成人應用耳朵多聆聽
發佈日期 : 2021-11-25


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日前發表第五份有關預防兒童死亡事故的報告,檢視2016至2018年發生的259宗兒童死亡個案,當中59宗屬自殺個案,僅次於自然死亡,年齡最小的只有10歲,部份個案涉及因家長沒收手機,也有兒童相信死後可以重生。我們認為,在成人眼中「芝麻綠豆」的事,也許是兒童的大事,既然出發點不一樣,成人絕不適宜事事否定,反而應多用耳朵聆聽兒童的聲音,才是應當所做的事。至於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的報告相當詳細,並提出多項建議,盼望政府能多加重視,協助實踐當中可行的建議。

報告日前發表,檢討委員會主席鄧麗華在記者會上表示,兒童有權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並在其脆弱年齡得到保護,而任何兒童的死亡都令人心碎,也是家庭和社區的悲劇。她希望檢討委員會的工作,能幫助防止這些可避免的兒童死亡事故。說「教育壓力大」,說「成長感孤獨」,這些都固然變得像是老生常談,但報告仍有值得關注的內容。檢討委員會自殺個案小組召集人鄧振鵬說,在58宗自殺個案之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0歲,而佔最多的年齡層為15至17歲。

他表示,超過70%兒童自殺原因為學業壓力,其次為家庭問題,強調「自殺是複雜行為」,上述非直接導致兒童自殺原因。他續稱,有四宗個案涉及沉迷手機或網上遊戲,被家長刪除遊戲或沒收電話等阻止繼續使用,激發其自殺之路。他說,兒童沉迷打機或反映有情緒困擾,試圖逃避壓力,呼籲家長改善親子關係,了解兒童情緒及困擾。

我們認為,在成人眼中「芝麻綠豆」的事,也許是兒童的大事,既然出發點不一樣,成人絕不適宜事事否定,反而應多用耳朵聆聽兒童的聲音,才是應當所做的事。正如鄧振鵬所說,兒童沉迷打機或反映有情緒困擾,試圖逃避壓力,家長應該多聽聽兒童聲音,多關心兒童情緒及困擾。

除此之外,有關預防兒童死亡事故的報告,已到了第五份,專家們在每份報告之中均詳細地交代了大量建議,例如在今份報告,便就自殺個案合共提出了22項建議,分別致予教師、專業人員、父母及學生關於預防兒童和青少年自殺,


當中包括:提醒教師對學生在文字或藝術作品中表達的困難提高警惕;提高教師的警覺性,讓他們意識到作出侵略或破壞行為的兒童可能已出現精神問題,有需要接受治療及尋求專業介入;加強跨專業協作,監察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兒童;加強教導父母如何處理子女沉迷上網和網上遊戲,以及教導學生認真看待同學的自殺徵兆。此外,學生於一些關鍵時期需要特別關注,例如長假期後復課、學校成績發布日、公開試成績發布前後及剛升讀中一期間,而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家庭及兒童福利)鄒鳳梅亦透露,檢討委員會已把相關建議送交政府各局/部門,社署與其他政府部門都接納所提出的建議,並會繼續促進跨界別及跨專業的合作,以保護兒童。

畢竟報告已交予五份,但整體情況未見明顯改善,政府也許也可以多加重視報告,協助各相關持份者,實踐當中可行的建議,避免令人心痛的事件,一再發生。

您可能有興趣:

1
羅淑佩「追星」心態未戒 留客消費成效 局長隻字不提

2
文體旅局不能本末倒置 大熊貓是國寶 不是明星陪襯

3
支聯會技術脫罪 難掩「外國代理人」真相 完善國安法合情理 防範外部勢力滲透

4
學生屢次偽造文書 僅被輕罰了事 中大校方縱容違法行為 令人失望

5
恐襲事件成功逃生的關鍵因素 在於反恐應急教育的普及程度

6
工業意外頻發背後 員工責任不容忽視

7
俄烏局勢不怕驟然惡化 唯恐溫水煮蛙漸走極端

8
兩電加價約1% 市民經濟壓力不輕 供應電力不穩定煩厭 須盡快解決

9
中日高級別政治對話 凸顯兩國關係漸穩定

10
政商民合作 成功辦大角咀廟會 夜光龍 街頭盤菜吸引外國旅客

11
入境處處長郭俊峯自製公關災難 審批奧蘇利雲來港 陷幾權謀私爭議

12
房屋署遷置彩虹邨住戶花15年過長 無強化社區支援 忽略待搬居民需要

13
內地經濟增長勝預期 利好因素眾多值期待

14
貨品份量減幅相當顯著 消費者購買力降夠慘情

15
大熊貓經濟如箭在弦 星級飼養員更添完美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