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5月 09日
星期五
   | 气 温 : 27 度
搜寻新闻
繁体中文
即时新闻 视频新闻 要闻港闻 社 评国际两岸 财 经 娱 乐 体 育 马 经 副 刊 昔 日

须鼓励公务员积极贡献所长 可破格供「越级」自荐职位
发佈日期 : 2022-05-11


候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刻下忙于筹组新一届班子,不论政府这「厨房」怎样酷热难耐,愿意加入者仍众,不同政治团体及组织纷纷推荐人选,挑选官员更要心清眼亮,必须选择能够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李家超既然要开创新篇,大可在公务员敍用也来破格,我们建议可以在一些重点革新的项目或政策范畴,另闢一个跨部门自荐职位计划,开放予内部相关职系人士申请,毋须经上级举荐,让有能力、有胆色、敢担当的公务员贡献所长,此举既可在官场增加人才库,亦可向「躺平」公僕敲响警号。


李家超当选后的第一天,已跟现任特首林郑月娥,讨论交接事宜,包括政府架构重组的工作,可以预料新班子人选至少要待架构成功重组、各政策局局长位置摆好以后,才可正式公布。不过,一些不牵涉架构变动的政策局局长人选,相信李家超已密锣紧鼓,拣选合适人才。


李家超当选后强调组班的原则,是「广纳贤能,用人唯才,招揽有经验、有能力、热诚服务社会的人士加入管治团队」。原则虽好,李家超亦说感觉愿意加入者众,但从近年政府组班经验可见,要组成一个有能量的管治团队,一点也不易。


一直以来,香港有能力、有专业知识甚至有热诚的人才并不缺,但问题是他们是否愿意及适合担任政治工作。特区政府于2002年正式推行高官问责制,推行之初,政府确曾成功招揽不同社会界别人才加入政府,然而推行二十年来被视为合适而又愿意加入政府的人愈来愈少,致近年政府班子往往主要由政务官或公务员团队中擢升的人选组成。


可见,政治工作确实需要歷炼、即所谓要时间「浸」才较易成功,而政务官娴熟政府政策,且有面对传媒或公众的经验,由他们来担当政治任命官员可说驾轻就熟。可惜,他们亦有其盲点,如太熟政府运作而容易轻视不同意见、不接地气,这从近年政府管治表现已可见到问题的存在。


本来,政党培训的人才大可以填补这些政治「空缺」,但近年获政党推荐加入政府的官员,大都表现一般;有的虽曾有过参与地区直选经验,以为加入政府可以带动官员走入人群,结果却只见隐身在政府架构之内,不见其身影,亦不见得政府加强了与政党对话。政党为特区提供政治人才,至少暂时未见有任何成效。


过去多年来,香港政治人才有限,因此可以预见李家超组班要面对的挑战不少。然而,他既然承诺要与社会一起开创新篇,在筹组新一届政府之时,在此艰难的局面中,大可尝试破格,放开怀抱,选择不同背景、不同经验的人加入政府,不再囿于过往文官擅于制定政策、政党中人更擅于与政治工作等等观念的限制。


与此同时,香港特区的选举制度既已「完善」,「爱国者治港」制度亦逐步建立,议会以至社会上的政治争拗较少,中央亦期望特区政府以至议会多做改善民生等实事,因此李家超在组班之时,也就毋须有太多政治顾虑,大可不用为了拉拢不同政治团体作为拣选官员考虑重点,真正做到用人唯才,让有能力、愿意走入群众听取不同意见、愿意承担责任的人士来出任主要官员。


要让管治团队能大展所长,公务员团队的配合是不可或缺。李家超参选时,已展示对改革公务员团队的期许。我们认为,他大可趁新政府组成之时,在公务员敍用上也可来一个破格,不应只局限于「论资排辈」、「由上级推荐」等晋升方法,可以研究新增晋升阶梯,让公务员团队也能做到有能者居之。既避免官场的「马房」文化,亦可避免政府内部「少做少错」的心态,增强官员的积极性,以尽早在公务员团队物色可造之才,加以培育。


我们建议,可以在一些重点革新的项目或政策范畴,另闢一个「跨部门自荐职位计划」,开放予内部相关职系人士申请,毋须经上级举荐,让有能力、有胆色、敢担当的公务员贡献所长,挑战自我。当然,自荐申请者有危亦有机,幹得好固然受赏识,获提拔机会;表现未如理想者,或会令上级打折扣,日后再晋升的速度或机会或会减少或放慢。


李家超日前解释「底线思维」,就是要「作最坏的打算,作最好的准备」,在组成新政府之时,也该让新班子以至公务员团队有同样的思维,让他们知道日后一旦未能胜任,随时被会更换,让他们谨记加入政府并非为一己谋高薪厚职,而是时刻兢兢业业,服务社群、不负人民。


但愿李家超能够组班成功,广纳贤能,让有心、有力者加入政府,这不单让未来五年政府施政更畅顺,而是为香港开创新的管治局面,让有能者可以加入政府,为香港寻找及培育管治人才开展新一章。

您可能有兴趣:

1
罗淑佩「追星」心态未戒 留客消费成效 局长只字不提

2
文体旅局不能本末倒置 大熊猫是国宝 不是明星陪衬

3
支联会技术脱罪 难掩「外国代理人」真相 完善国安法合情理 防范外部势力渗透

4
学生屡次伪造文书 仅被轻罚了事 中大校方纵容违法行为 令人失望

5
恐袭事件成功逃生的关键因素 在于反恐应急教育的普及程度

6
工业意外频发背后 员工责任不容忽视

7
俄乌局势不怕骤然恶化 唯恐温水煮蛙渐走极端

8
两电加价约1% 市民经济压力不轻 供应电力不稳定烦厌 须尽快解决

9
中日高级别政治对话 凸显两国关係渐稳定

10
政商民合作 成功办大角咀庙会 夜光龙 街头盘菜吸引外国旅客

11
入境处处长郭俊峯自制公关灾难 审批奥苏利云来港 陷几权谋私争议

12
房屋署迁置彩虹邨住户花15年过长 无强化社区支援 忽略待搬居民需要

13
内地经济增长胜预期 利好因素众多值期待

14
货品份量减幅相当显着 消费者购买力降够惨情

15
大熊猫经济如箭在弦 星级饲养员更添完美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