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 15日
星期三
   | 氣 溫 : 22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極端酷熱天氣悄然來襲 市民警惕意識有待提升
發佈日期 : 2023-05-31


有說「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然而極端酷熱天氣昨日已經悄然來襲,元朗公園、上水等地區錄得超過攝氏37度的高溫,屯門、沙田、九龍城亦超過36度,天文度首康發出「極端酷熱」特別天氣提示,而勞工處亦曾發出黃色工作暑熱警告,持續長達三小時。隨著氣候暖化,極端天氣更常出現,酷熱便是其一,社會的理解與應對也必須與時並進。酷熱天氣影響健康不容忽視,人們一旦發生熱衰竭,頭暈、氣促及神志不清等,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市民面對極端酷熱應更加留神,警惕這種天氣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

夏天自然溫度上升,這是一般人的認知,但也許正是如此的習以為然,而讓人們輕視了酷熱的危險。天文台上星期五開始加強酷熱天氣警告服務,如果酷熱天氣警告生效,以及氣溫達35度或以上,將透過「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推送「極端酷熱」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採取防暑措施,並修訂酷熱天氣警告的注意事項,特別提醒較易中暑的人士,包括長者、孕婦、兒童及小童等,在酷熱天氣下,應及時觀察是否出現中暑徵兆,確保有充分休息,保持體溫正常,避免身體過分受熱。

事實上,人在酷熱的環境裏體溫上升,身體機能便會自動調節來降溫,例如增加排汗和呼吸次數,可是當環境溫度過高,這些生理調節不能有效控制體溫時,便會出現熱衰竭甚至中暑等情況。熱衰竭的徵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等。當體溫升至攝氏41度或以上時,患者更會出現全身痙攣或昏迷等現象,稱為中暑。若不及時替患者降溫及急救,便會有生命危險。

面對酷熱天氣,市民其實有多項事項可以留意,包括穿上淺色和通爽的衣物,以減少身體吸熱,並方便排汗及散熱;帶備並補充足夠的水,以防脫水;避免喝含咖啡因(例如茶或咖啡)或酒精的飲品,因這些飲品會加速身體水分透過泌尿系統流失;避免進行劇烈運動或作長程的登山或遠足等活動,因高溫、出汗和疲勞都會額外消耗體力;最好安排在早上或下午較後的時間進行戶外活動;不應留在停泊的汽車內等。

不過,一般市民未必知悉上述事項,警惕意識確實有待提升,特別是在全球氣溫愈來愈高的情況之下。我們認為,每當天氣變得炎熱會有中暑風險,在酷熱或極端酷熱的情況下,風險會更高,最重要是增強防暑意識,採取相應預防措施,而如果感到不適,便應盡快求醫。

您可能有興趣:

1
恐襲事件成功逃生的關鍵因素 在於反恐應急教育的普及程度

2
工業意外頻發背後 員工責任不容忽視

3
俄烏局勢不怕驟然惡化 唯恐溫水煮蛙漸走極端

4
兩電加價約1% 市民經濟壓力不輕 供應電力不穩定煩厭 須盡快解決

5
中日高級別政治對話 凸顯兩國關係漸穩定

6
政商民合作 成功辦大角咀廟會 夜光龍 街頭盤菜吸引外國旅客

7
入境處處長郭俊峯自製公關災難 審批奧蘇利雲來港 陷幾權謀私爭議

8
房屋署遷置彩虹邨住戶花15年過長 無強化社區支援 忽略待搬居民需要

9
內地經濟增長勝預期 利好因素眾多值期待

10
貨品份量減幅相當顯著 消費者購買力降夠慘情

11
大熊貓經濟如箭在弦 星級飼養員更添完美

12
中企車隊巴基斯坦遇襲 協同圍堵打擊恐怖主義

13
市民多聽一字多走一步 助減低虐兒案發生風險

14
俄羅斯奪戰略重鎮 戰事或迎來新階段

15
中東情勢加劇 恐慌指數飆升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