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然而極端酷熱天氣昨日已經悄然來襲,元朗公園、上水等地區錄得超過攝氏37度的高溫,屯門、沙田、九龍城亦超過36度,天文度首康發出「極端酷熱」特別天氣提示,而勞工處亦曾發出黃色工作暑熱警告,持續長達三小時。隨著氣候暖化,極端天氣更常出現,酷熱便是其一,社會的理解與應對也必須與時並進。酷熱天氣影響健康不容忽視,人們一旦發生熱衰竭,頭暈、氣促及神志不清等,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市民面對極端酷熱應更加留神,警惕這種天氣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
夏天自然溫度上升,這是一般人的認知,但也許正是如此的習以為然,而讓人們輕視了酷熱的危險。天文台上星期五開始加強酷熱天氣警告服務,如果酷熱天氣警告生效,以及氣溫達35度或以上,將透過「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推送「極端酷熱」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採取防暑措施,並修訂酷熱天氣警告的注意事項,特別提醒較易中暑的人士,包括長者、孕婦、兒童及小童等,在酷熱天氣下,應及時觀察是否出現中暑徵兆,確保有充分休息,保持體溫正常,避免身體過分受熱。
事實上,人在酷熱的環境裏體溫上升,身體機能便會自動調節來降溫,例如增加排汗和呼吸次數,可是當環境溫度過高,這些生理調節不能有效控制體溫時,便會出現熱衰竭甚至中暑等情況。熱衰竭的徵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等。當體溫升至攝氏41度或以上時,患者更會出現全身痙攣或昏迷等現象,稱為中暑。若不及時替患者降溫及急救,便會有生命危險。
面對酷熱天氣,市民其實有多項事項可以留意,包括穿上淺色和通爽的衣物,以減少身體吸熱,並方便排汗及散熱;帶備並補充足夠的水,以防脫水;避免喝含咖啡因(例如茶或咖啡)或酒精的飲品,因這些飲品會加速身體水分透過泌尿系統流失;避免進行劇烈運動或作長程的登山或遠足等活動,因高溫、出汗和疲勞都會額外消耗體力;最好安排在早上或下午較後的時間進行戶外活動;不應留在停泊的汽車內等。
不過,一般市民未必知悉上述事項,警惕意識確實有待提升,特別是在全球氣溫愈來愈高的情況之下。我們認為,每當天氣變得炎熱會有中暑風險,在酷熱或極端酷熱的情況下,風險會更高,最重要是增強防暑意識,採取相應預防措施,而如果感到不適,便應盡快求醫。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