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常體能活動為健康帶來好處,但香港大學一項關於本港學童體能活動量研究發現,只有8%學童達至世界衞生組織的每天累積60分鐘的體能活動標準。我們認為,健康根基需要自小培養,家長應該在衡量小童健康狀況的前提下,鼓勵下一代多做體能活動,同時培養恆常運動的家庭文化,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對幼童的健康至為重要。
香港大學一項關於本港學童體能活動量研究發現,隨着新冠疫情結束及學校復課,中小學生的體能活動量顯著回升,上課日平均每日進行約28分鐘運動,但只有8%學童達到世界衞生組織的每天累積60分鐘的體能活動標準。
港大在去年起安排讓超過500名中小學生戴上紀錄手帶七日,進行第二階段中小學生體適能活動調查,期間收集他們的步行數目、運動和睡眠習慣等數據。結果發現在上課日,中小學生平均進行約28分鐘運動,較疫情期間多九分鐘,但過去一年只有8%學童達到世衞的體能活動標準,即每天累積最少60分鐘中等至高強度運動時間,反映學童體能活動量不足的情況仍然嚴峻。
研究結果顯示,即使疫情後復課半年,學童各項體適能水平檢查項目皆明顯下降,其中包括上肢肌肉力量、身體柔韌度、核心肌群力量和心肺耐力。研究團隊表示,為了消除疫情對學童健康的負面影響,當下迫切需要制定協助學童促進健康體重和提升體適能水平的策略。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對兒童來說,體能活動包括在家中、學校和社區進行的遊戲、體育競賽、消閒活動、體育課和有計劃的運動,以及日常的交通往來,例如步行、踏單車。
我們認為,家長應以身作則,與兒童一起做運動,以培養恆常運動的家庭文化,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例如飯後進行緩步跑或健步行;在家中多進行親子遊戲、體能活動和循環練習,並減少觀看電視或屏幕的時間;乘車時,提早一、兩個站下車,以步行代替短途車程,多行樓梯,少用電梯;假日到體育館打乒乓球、羽毛球,或到運動場跑步;周末到戶外踏單車、放風箏或遠足;以及多參與學校或社區活動,例如運動會、嘉年華會和同樂日。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