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公共運輸交匯處分布各區,但市民候車置身其中,常常會感到非常侷促,反映空氣質素欠佳,根據環境保護署公開運輸署的64個有蓋交通交匯處空氣質素調查,顯示其中有9個巴士站的二氧化氮(NO2)水平超標,當中藍田、沙田及青衣灣景巴士交匯處更超標一倍,在這些重災區候車的市民,隨時會吸入不少有害廢氣,尤其會加劇哮喘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病情。 本報港聞部報道
其實在2014至18年4月期間,運輸署共接獲111宗就交匯處空氣質素或通風系統相關的投訴個案,涉及37個交匯處。投訴主要關於交匯處抽風不足、空氣質素、通風系統損毀及噪音等事宜。而本港最常見的空氣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懸浮粒子、二氧化硫和鉛。當燃燒工序以高溫進行時會排放氮氧化合物(包括二氧化氮)。發電廠及車輛排出的廢氣是二氧化氮的主要來源,這些污染氣體會刺激人們的眼睛、鼻、咽喉及呼吸道的黏膜,接觸低濃度的二氧化氮會令支氣管過敏,以及加劇哮喘病人對致敏原的反應。
藍田沙田青衣3處超標一倍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2018至19開支預算中披露,近4年來運輸署在所管理的64個有蓋交匯處進行的空氣質素調查結果,當中以二氧化氮的污染問題最嚴重,當中藍田站交通交匯處於2017年9月測試的結果顯示,每立方米錄得646微克,較標準每立方米300微克,高出346微克;沙田市中心巴士總站排第二,每立方米錄得617微克,較標準高出317微克、青衣灣景花園巴士總站錄得601微克,較標準高出301微克。除了超標的交匯處,還有多個接近超標的車站,令市民隨時「中招」。
政府表示會繼續密切監察交匯處的空氣質素及站內通風系統的運作,檢視空氣質素未如理想的成因,並按實際情況研究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以提升交匯處內空氣質素。
運輸署機電署採改善措施
據了解,調查結果除因受巴士廢氣排放影響外,還會因受實際運作環境變化影響,例如周邊發展、附近的建築/道路工程和交匯處使用增加的情況等。運輸署、機電署及相關政府部門已採取一系列改善措施,包括安排延長通風系統操作時間、調高風量、更換有關通風系統組件、加強交匯處內停車熄匙的管理,及要求巴士公司調配更高環保型號(包括歐盟四及五型)的巴士行走所涉路線。
環保署於早年發出《管理空調公共運輸設施內空氣質素專業守則-巴士》,訂立公共運輸設施(包括巴士車廂)通風系統的設計、操作、保養及空氣監測要求,協助巴士營辦商透過自我監督加強管理其運輸設施,為乘客提供良好的室內空氣質素。
當局稱香港公共運輸設施的乘客密度高,保持良好的通風和供應足夠的新鮮空氣,有助防止設施內的空氣污染物積聚,以及呼吸道疾病(例如流感)的傳播,以保障乘客的健康。處所內的二氧化碳(CO2)水平是廣泛地用作評估該處所的通風,以及新鮮空氣供應是否足夠的有效指標。因此上述守則要求巴士營辦商監測公共運輸設施內的二氧化碳水平,確保設施內維持良好的空氣質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