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今年4月1日起實施,距今不足三個月,白駒過隙,這日子很快便到來,但坊間不論是市民、物業管理公司、清潔工人等各持分者根本對相關政策「一頭霧水」,就似是霧裏看花,毫不實在。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胡勁欣連日來均向市民解釋垃圾徵費政策,唯恐過程中卻「愈解愈亂」,試問一個連坊間都一知半解的政策能如何推行下去,如果當局到當下仍然死不悔改,可以預見4月1日起會是一場災難的開始。
香港街頭有橙色的垃圾桶,供市民掉垃圾。在4月1日開始,如果市民垃圾桶來棄置家居垃圾,根本難以執法。至於有關當局指出,如果市民要棄置地拖棍時,建議地拖棍可先鋸開,再放入指定垃圾袋,這樣就毋須貼上指定標籤額外付費。我們認為,地拖棍其實似紙皮一樣,如果當局認為紙皮可作回收,市民A棄掉了一支地拖棍,轉個頭來市民B可能已經取回家使用。如果硬要把地拖棍鋸開,此舉更像是在製造垃圾。
說到底,整個政策的問題在於當局一直只以法例「恫嚇」市民,但如何執法、是否夠人手執法,頓成疑問,也令市民與當局的矛盾加深。
例如謝展寰近日便曾多次表示,市民日後只是要購買指定垃圾袋棄置垃圾,並可沿用現時方法棄置垃圾,形容「要做的事情很簡單」。不過,在種種執行細節上,當局考慮不周,例如如何確保市民使用指定垃圾袋,而非普通膠袋,難度要在每個地方都加設閉路電視?這做法既不實際也不合乎經濟效益。
我們認為,政策必須以教育先行,但環境局今次不時以法例恫嚇市民,在解說工作方面已技遜一籌。沒有輿論支持,市民又不理解,這個政策試問能如何推行下去,更惹起坊間不同反感,例如有機會變相增加了清潔工人的工作量,要為住戶「執手尾」等。環保署日前表示,如果有市民掉出非指定垃圾袋包裝的垃圾,大廈需要「執手尾」,最好的方法是物業管理處用綠色的膠袋套上收拾後才能扔上垃圾車。不過,此舉又是在使用多一個垃圾袋,與環保似乎是背道而馳。說到尾,現在垃圾徵費問題多蘿蘿,當局必須把握好剩下的不足三個月時間,做好解說工作,否則到了4月1日,恐怕會令市面混亂。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