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uke Cheng(資深財經界人士)
在早數天的中秋假期時,透過關注可持續發展及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的Avocardo媒體的一篇志記鎅木廠的短片報導,得知因受到政府發展新界東北影響,位於古洞北的志記鎅木廠須於9月13日離場。
回顧志記鎅木廠的歷史,木廠自1983年在馬草壟紮根逾40多年,王鴻權(權叔)和妹妹王美嬌(妹姐)是木廠的負責人。他們一直堅守父業,透過回收,出口由廢木改造成的傢俬,實行循環再用。值得一提,木廠中九成廢木都是回收得來,有中電的舊木電線桿、灣仔碼頭的防撞木、颱風吹倒的樹幹、地盤廢棄的木板等……原本被視為垃圾的廢木在志記升級再造下,會送還政府或供市場使用。
志記鎅木廠更擔起了傳承文化的責任,每月都會舉辦木工班,傳授木工技巧,教授巿民親手製造木製品、認識木材知識和文化。參加者在過程中認識到木材的存在價值、以及對環保的意義,特有的環境和項目吸引了大批市民到訪。
發展局在2013年開始在新界東北收地,木廠所在之地亦是目標之一。延至今年,發展局已表示沒有商討空間,但權叔仍然渴望可運作多兩年,清理所有木材。在香港,像志記鎅木廠等傳統工藝已寸步難行,成為發展巨輪下的犧牲品。志記鎅木廠多年來為香港工業界、環保方面付出的辛勞和貢獻,換來卻是政府無情的逼遷,情況令人唏噓。
隨著人口不斷增長,城市發展不斷往郊區擴張,各式各樣的建築物取代了原有的郊區。在考量城市擴張的前提下,聯合國自2015年提倡「永續發展」(SDGs),強調各國需永續城鄉、永續工業發展、平衡發展與保育。有本地學者認同保育是一個調控手段,令城市不會過度發展,產生急速士紳化,令當地居民因無法回應過快的轉變而被迫遷,使其生活變得更差。
政府在規劃和發展北部都會區時,更時不斷重申鄉城共融、永續工業發展、平衡發展和保育的理念,雖說要平衡發展與保育,無奈卻不斷清拆志記等傳統工業,由過去的皇后碼頭、天星碼頭,到近年即將清拆的穗輝工廠大廈,可見「鄉城共融」和「保育」淪為空談。
失去了志記,意味著甚麼?
新界東北發展已成定局,木廠、農民與村落面對城市化規劃本已毫無抵抗力,民間的唏噓已無法據理力爭,在「發展」這推土機之下,一片片的鄉郊已逐漸變成倒模式的公屋、地鐵站和納米樓。木廠等傳統工藝行業已無容身之地,失去志記鎅木廠,他日倒塌的大樹又何去何從?
政府或許認為Y.Park園林回收中心能取代志記處理廢木,但失去了志記,這並非單憑新建馬路、屋苑、或一個園林廢物回收中心就可以取代,卻意味這個城市將永遠失去傳統工藝、保育文化和社區的人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