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學文憑試歷史科5月14日開考之初,潘朵拉的盒子便給打開了,港府在中央的指揮棒下,向一條有關中日關係的試題「扣帽子」,宣稱是「美化日本侵華」,進而開創直接介入公開要求考試及評核局取消相關試題的先例。本報早已說明該試題必被撤銷,因這是政府必須執行的「政治任務」,不能逆轉,關鍵只在於如何執行,所以考評局昨天宣布「DQ試題」的決定,一點不足為奇。在政治任務當前,考生再多說意見亦註定徒勞無功;在強權之下,教育專業注定會被輾得支離破碎。考評局從此踏上不歸路,該局堅守專業及稍有尊嚴的委員及職員應及早「跳船」,毋須同流合污。
有參加公開試經驗的人也知道,莘莘學子總是何等努力在預備這場「人生大考」,考試前數個月甚至一年已經在不斷密集式做過往試題、研究題型、做模擬試實測時間分配,以及不斷溫書以熟習應考科目的知識。不幸的是,應屆考生稱得上是多災多難,先有今年初爆出新冠肺炎疫情,全港學校停課,備戰安排大受影響,繼而文憑試延期,考與不考之間的不安感侵襲心房。之後儘管教育局確認文憑試開考,但又遇上了從未發生的取消試題事件,心理上大受打擊。
文憑試歷史科5月14日開考,當中有一條必答題,需要考生根據試卷提供的資料及自己所學,解釋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教育局同晚便譴責有關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致試題具引導性,考生可能因而達至偏頗的結論,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之後更公開要求考評局取消相關試題。
由這一刻開始,建制陣營便接連發聲公開表達不滿該試題的立場,教育評議會、教育工作者聯會、香港校董會,甚至連與教育專業毫無關係的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及香港農業聯合會也在強烈譴責考評局。凡此種種,便足以看出,上述試題根本不可廳繼續存在。
政治任務不能改變,必須壓倒一切,強權最終當然也壓倒了教育專業。考生再多說意見也注定是徒勞無功,因為政治面前除了達到目的,其他都可以犧牲,更何況是考生的立場。
考評局委員會討論後,決定取消上述題目,並由題庫內刪除。委員會指出,題目設計偏離歷史科學習及評估目標。試題的參考資料只是摘錄部分,提問用語又欠全面,容易令考生在短促的考試時間內,作出偏差或片面的演繹及回答,題目設定亦未能貫徹公平考核,以及按指引處理敏感議題的原則。調整分數的方法,會參考考生在同一條題目其他部分,或卷一其他題目相同分題的表現估算,選取較高的分數作準。
事實上,有關做法毫不公平,例如有考生或因時間緊迫,只選擇性作答,現有機制下有可能出現有考生無作答該條被取消的題目,但同樣獲得高分,又或者只作答了該題目的考生沒有任何分數。然而,考評局主席容永祺本身亦是全國政協委員,考試及評核局歷史委員會主席劉智鵬更被外界視為「梁粉學者」,面對如此的建制高牆,今屆考生大概只能自認倒楣,遇上了多災多難的一年。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