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旅局不能本末倒置 大熊貓是國寶 不是明星陪襯
香港海洋公園於4月18日為本地出生的大熊貓龍鳳胎「家姐」與「細佬」舉辦「後援會成立典禮」,原意是推廣保育教育與公眾參與,卻最終演變為一場充滿爭議的公關災難。主辦單位選擇邀請男團MIRROR成員陳卓賢與姜濤擔任主禮嘉賓,活動現場幾乎被兩人粉絲的應援物品「包場」,令不少「熊貓迷」錯愕不已。社交平台上更爆發罵戰,不滿保育教育活動變成「追星」。這事不僅是一次活動安排失當,更深層地揭示在公共資源運用、公益與娛樂混合模式上的混亂與失衡。大熊貓是中央贈港的珍貴禮物,牠們不應被簡化為宣傳工具,更不是明星光環下的陪襯。
「家姐」與「細佬」是香港歷來首對在本地出生的大熊貓,自出生以來便深受市民關注,被視為香港與中央在保育合作上的重要象徵。作為國寶級動物,牠們不僅承載生態價值,更具備情感與政治層面的意義。然而,這場應以大熊貓為主角的後援會儀式,從嘉賓安排到現場佈置,卻處處昭示「主次倒置」。
#當公益成了娛樂的佈景
整場活動只邀請兩位流量藝人擔任主禮嘉賓,並無見任何來自教育界、科研界,甚至學童與長者的代表參與。活動現場粉絲壓倒性的存在,令熊貓迷誤以為參加的是偶像見面會而非保育儀式。媒體發布的合照中,大量舉起的應援紙牌都寫上「姜濤」與「陳卓賢」的名字;而熊貓相關物品屈指可數。甚至連象徵整場活動意義的「後援會橫額」也被放置地上,完全看不到字樣。
這樣的安排,不僅令「熊貓迷」感到被忽視,也讓整場活動的公益本質蕩然無存。有參加者直言:「我什麼都沒在手上,所以沒有舉牌,但現場全是粉絲,像去了MIRROR見面會。」這番說話,道出了真正關心熊貓的市民對這場活動的深切失望。
#國寶的角色被消解
這次風波之所以引起如此強烈反彈,並非市民反對明星參與公益,而是活動設計本身錯配角色,令國寶的主體地位被消解。大熊貓不僅是珍稀動物,更是中國對港友誼的象徵。自「盈盈」、「樂樂」、「安安」等熊貓來港以來,牠們一直擔當着聯繫中港情感的「親善大使」角色。
然而,「家姐」與「細佬」的出現,本應成為香港保育歷史上的又一高峰,如今卻首次被流量文化壓倒。牠們的形象在應援牌與粉絲手機鏡頭中逐漸模糊,從主角退居為佈景板,從教育象徵變成行銷道具,這不僅矮化了熊貓的公共意義,也削弱了中央贈送禮物的象徵價值。
部分市民更質疑,活動背後是否存在政治或利益考量。有評論直斥「這是用熊貓說好陳卓賢的故事,而不是說好國寶故事。」這句話雖然尖銳,卻道出問題的核心。如果公營機構因個別藝人捐款金額而調整主角與配角的位置,那便已觸及公器私用的紅線。
#「Ian嫂」羅淑佩責無旁貸
作為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主管官員,羅淑佩局長有責任監督此類具公眾影響力的活動安排。然而,從整場活動的策劃與執行來看,當局未能平衡公益與娛樂的界線,反令整場活動淪為粉絲文化的舞台,失去了保育教育的重心。
羅淑佩長期被外界戲稱為「Ian嫂」,指她對某些藝人偏愛有加。今次事件後,這種聲音再度升溫。若連以國寶為主題的保育活動都無法擺脫流量操作與私心導向,那政府在公信力上的損耗將進一步加劇。羅局長應當意識到,熊貓作為中央對港的厚禮,必須以最尊重、最純粹的方式與市民分享,而非成為推廣個別藝人的包裝道具。
她的角色,不應是「用熊貓說好明星故事」,而應是「借熊貓說好中國和香港故事」。這不僅是對國寶的尊重,更是對市民、對中央、對公益的負責任態度。
#借鏡內地經驗,明星應是輔助者
事實上,明星參與公益並非不可,關鍵在於角色定位與輔助方式。中國內地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明星如李宇春、鹿晗等參與熊貓保育活動時,以「公益大使」身份協助推廣保育知識、參與科普影片拍攝或募捐活動,從不喧賓奪主。他們的出現是為了吸引注意力,但焦點始終落在熊貓本身。
此外,內地的大型熊貓活動往往配套齊全,設有保育教育展覽、飼養員分享、互動體驗館,甚至AR虛擬成長之旅等,讓公眾不只「看熱鬧」,更能「學知識」。這樣的安排,才能真正發揮明星的社會影響力,推動公益理念。
相較之下,海洋公園今次活動卻幾乎完全缺乏保育教育內容,沒有飼養員介紹會,沒有科普展覽,沒有互動學習,只有兩位明星與粉絲之間的互動,讓人質疑這場儀式究竟服務的是誰,也讓人反思:我們還記得這場活動的主題是熊貓嗎?
#重拾主體 還熊貓應有的位置
這場風波應成為一次深刻的教訓。要讓「明星+公益」模式在香港得以健康發展,必須回歸初心,重拾主體。明星可以助力公益,但不能取代公益主體;公營機構可以善用偶像效應,但不能被流量綁架;政府可以推動活動參與,但必須敬重國寶及其象徵意義。
熊貓是中央送給香港人的禮物,是全港市民共同擁有的情感資產。牠們不是宣傳誰的道具,也不是誰的粉絲會可以「包場」的私產。只有當我們真正以尊重與專業態度對待牠們,才能說好真正屬於香港、屬於國家的國寶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