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7月 25日
星期五
   | 气 温 : 26 度
搜寻新闻
繁体中文
即时新闻 视频新闻 要闻港闻 社 评国际两岸 财 经 娱 乐 体 育 马 经 副 刊 昔 日

新冠大流行或明年结束 焦点渐落于后遗症影响
发佈日期 : 2022-12-19


世界衞生组织日前指出,明年有望把新冠肺炎疫情剔出全球公共衞生紧急事件,不再是全球大流行状态。我们认为,新冠疫情似乎从来势汹汹渐渐变得稳定,世衞组织存在上述考虑也是正常。不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个案超过六亿宗,实际数字甚至更高,感染新冠肺炎的后遗症影响,实属不容忽视。美国有统计显示,俗称「长新冠」的后遗症有机会致命,我们必须指出,有关影响或需要数以十年的观察,需要各方持续关注。

世衞组织最新公布,全球累计新冠确诊宗数超过6.47亿宗,死亡人数累计超过663万。世衞组织总幹事谭德塞日前表示,期望在明年的某一天,能够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公共衞生紧急事件。明年1月,是世衞组织把新冠疫情列为全球公共衞生紧急事件三周年,世衞组织的紧急事件委员会届时会再开会检视情况。

我们认为,新冠疫情似乎从来势汹汹渐渐变得稳定,世衞组织存在上述考虑也是正常。不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个案超过六亿宗,实际数字甚至更高,感染新冠肺炎的后遗症影响,实属不容忽视。专家目前掌握的资讯仍然远不足够,例如病毒如何进化、「长新冠」会对医疗系统造成怎样的负担,还有新冠长远对心脏、肺部和脑部的影响等,新冠病毒实在仍有不少未知之数。

根据世衞组织所言,「长新冠」将成为另一项主要挑战,估计全球有大约10%至20%曾染疫人士有「长新冠」,相关的负担会持续增加。另外,美国官方日前第一次发布「长新冠」相关死亡统计,美国疾控中心指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长期后遗症有机会致命,估计截至今年6月,有3,544宗死亡个案与「长新冠」有关。疾控中心分析2020年1月疫情以来,至今年6月合共超过102万宗死亡个案,估计当中有0.3%与「长新冠」相关,当中长者佔多数,超过一半都是75岁或以上人士,65至74岁亦有约21%。个案中白人和男性亦佔较多。

人类根本对新冠病毒认识不深,对「长新冠」更是需要长时间观察。我们认为,全球各方有必要持续关注并观察「长新冠」的影响,毕竟今次疫情影响全人类,短时间的冲击当然巨大,但长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您可能有兴趣:

1
罗淑佩「追星」心态未戒 留客消费成效 局长只字不提

2
文体旅局不能本末倒置 大熊猫是国宝 不是明星陪衬

3
支联会技术脱罪 难掩「外国代理人」真相 完善国安法合情理 防范外部势力渗透

4
学生屡次伪造文书 仅被轻罚了事 中大校方纵容违法行为 令人失望

5
恐袭事件成功逃生的关键因素 在于反恐应急教育的普及程度

6
工业意外频发背后 员工责任不容忽视

7
俄乌局势不怕骤然恶化 唯恐温水煮蛙渐走极端

8
两电加价约1% 市民经济压力不轻 供应电力不稳定烦厌 须尽快解决

9
中日高级别政治对话 凸显两国关係渐稳定

10
政商民合作 成功办大角咀庙会 夜光龙 街头盘菜吸引外国旅客

11
入境处处长郭俊峯自制公关灾难 审批奥苏利云来港 陷几权谋私争议

12
房屋署迁置彩虹邨住户花15年过长 无强化社区支援 忽略待搬居民需要

13
内地经济增长胜预期 利好因素众多值期待

14
货品份量减幅相当显着 消费者购买力降够惨情

15
大熊猫经济如箭在弦 星级饲养员更添完美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