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8年的超强颱风「山竹」后,超强颱风「苏拉」在今年9月再次为香港带来十号飓风信号,随后约一星期又因为热带气旋「海葵」的残余相关低压槽带来特大暴雨,导致本港经歷一场世纪雨灾。话音刚落,颱风「小犬」日前又直袭本港,成为24年以来再次于一年之内发出两次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天文台并在翌日凌晨发出黑色暴雨警告信号。短短一年半载难言气候变得极端,但狂风暴雨却是摆在眼前,说是未雨绸缪也好,应对危机也好,但本港的城市规划似乎有必要更具前瞻性。
今次是继1999年的颱风「玛姬」与颱风「约克」之后,再次于一年之内发出两次「九号风球」,也是自1975年颱风「爱茜」以来,再一次于10月份发出「九号风球」。「小犬」为本港带来狂风暴雨,连同今年9月的「苏拉」及特大暴雨,这两个月本港的天气当属风云变色。事实上,天文台指出,极端降水事件变得愈来愈频繁,以往天文台总部一小时雨量破纪录的情况是数十年才发生一次,但近数十年却是屡破纪录。翻查资料,天文台总部一小时雨量破纪录的情况,有纪录以来最初三次分别发生于1886年、1926年、1966年,但之后却发生在1992年、2006年、2008年、2023年。
至于在过去百多年,香港热夜(即日最低气温摄氏28度或以上)数目和酷热(日最高气温摄氏33度或以上)日数上升,寒冷(日最低气温摄氏12度或以下)日数则下降。
以近十年八载来断言气候变得极端,当然是有点以偏盖全,但狂风暴雨却是摆在眼前,加上本港的排水在近期似乎屡受考验,本港的城市规划有必要更具前瞻性。
渠务署在《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17》已经提出「海绵城市」概念,报告指出,海绵城市意即城市像海绵一样,于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雨天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患的发生。概念主要体现于地下蓄洪计划、绿化天台及垂直绿化、活化河道、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统。
不过,世纪雨灾以至是风暴来袭,都似乎提醒社会目前的城市规划未必能承受极端天气的考验。「海绵城市」概念可行,但本港整个排水系统似乎仍需提升,蓄洪池也必须增建,否则海绵根本吸收不了大雨,谈概念也是徒然。极端天气不只是暴雨,还有酷热、严寒等情况,只是暴雨、颱风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先认真处理这一范畴,也比较实事求是。 |
您可能有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