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聯儲局連續加息多次,推高全球利率水平。不少投資者都改變策略,將資金由股市搬到銀行,試圖尋找高息正期存款,甚至是理財產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其實上市公司也是由人去管理,所以也會有興趣透過理財產品去提升資金回報。更甚者,是因此構成須予披露交易,即根據上市規則第14.07條就認購事項計算之一項或多項適用百分比率超過5%但低於25%,故根據上市規則第十四章,認購事項構成須予披露交易,並須遵守上市規則第14.34條所載之通知及公告規定。換個角度去看,上市公司在認購理財產品時,注碼不少。
華寶國際(00336)公布,其在2023年11月15日的交易時間後,其成員公司以人民幣 6.47億元向平安銀行認購平安銀行金融產品。同一時間,集團成員公司進一步向認購南京銀行提供的金融產品,涉資人民幣 4.68億元。
集團指認購理財產品之原因,是希望盡量善用資本賬戶中的富餘現金餘額,而又不影響運營流動性。有關理財產品都是保本型,風險相對較低,回報率勝於中國商業銀行一般提供的正常銀行存款,而且產品年期較短,都在12個月內到期。
無獨有偶,指尖悅動(06866)公告,其中國附屬公司上海遊民,向興銀理財認購人民幣30,000,000元之產品,原因與華富國際的相似,都是在不影響營運的情況下,善用盈餘現金儲備;以低風險的方式去提高收入等。
另一方面,從藥明生物(02269)分拆出來的藥明合聯(02268),錄得超購近49倍,一手中籤率13%,並以上限20.6元定價。如無意外,這將會是2023年第3大的IPO,值得留意。再者,港股印花稅料在周五(11月17日)起下調至0.1%,相信也有利於港股交投,好事成雙。
筆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不持有上述股份,並為個人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