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12月 02日
星期六
   | 氣 溫 : 20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須鼓勵公務員積極貢獻所長 可破格供「越級」自薦職位
發佈日期 : 2022-05-11


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刻下忙於籌組新一屆班子,不論政府這「廚房」怎樣酷熱難耐,願意加入者仍眾,不同政治團體及組織紛紛推薦人選,挑選官員更要心清眼亮,必須選擇能夠做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李家超既然要開創新篇,大可在公務員敍用也來破格,我們建議可以在一些重點革新的項目或政策範疇,另闢一個跨部門自薦職位計劃,開放予內部相關職系人士申請,毋須經上級舉薦,讓有能力、有膽色、敢擔當的公務員貢獻所長,此舉既可在官場增加人才庫,亦可向「躺平」公僕敲響警號。


李家超當選後的第一天,已跟現任特首林鄭月娥,討論交接事宜,包括政府架構重組的工作,可以預料新班子人選至少要待架構成功重組、各政策局局長位置擺好以後,才可正式公布。不過,一些不牽涉架構變動的政策局局長人選,相信李家超已密鑼緊鼓,揀選合適人才。


李家超當選後強調組班的原則,是「廣納賢能,用人唯才,招攬有經驗、有能力、熱誠服務社會的人士加入管治團隊」。原則雖好,李家超亦說感覺願意加入者眾,但從近年政府組班經驗可見,要組成一個有能量的管治團隊,一點也不易。


一直以來,香港有能力、有專業知識甚至有熱誠的人才並不缺,但問題是他們是否願意及適合擔任政治工作。特區政府於2002年正式推行高官問責制,推行之初,政府確曾成功招攬不同社會界別人才加入政府,然而推行二十年來被視為合適而又願意加入政府的人愈來愈少,致近年政府班子往往主要由政務官或公務員團隊中擢升的人選組成。


可見,政治工作確實需要歷煉、即所謂要時間「浸」才較易成功,而政務官嫻熟政府政策,且有面對傳媒或公眾的經驗,由他們來擔當政治任命官員可說駕輕就熟。可惜,他們亦有其盲點,如太熟政府運作而容易輕視不同意見、不接地氣,這從近年政府管治表現已可見到問題的存在。


本來,政黨培訓的人才大可以填補這些政治「空缺」,但近年獲政黨推薦加入政府的官員,大都表現一般;有的雖曾有過參與地區直選經驗,以為加入政府可以帶動官員走入人群,結果卻只見隱身在政府架構之內,不見其身影,亦不見得政府加強了與政黨對話。政黨為特區提供政治人才,至少暫時未見有任何成效。


過去多年來,香港政治人才有限,因此可以預見李家超組班要面對的挑戰不少。然而,他既然承諾要與社會一起開創新篇,在籌組新一屆政府之時,在此艱難的局面中,大可嘗試破格,放開懷抱,選擇不同背景、不同經驗的人加入政府,不再囿於過往文官擅於制定政策、政黨中人更擅於與政治工作等等觀念的限制。


與此同時,香港特區的選舉制度既已「完善」,「愛國者治港」制度亦逐步建立,議會以至社會上的政治爭拗較少,中央亦期望特區政府以至議會多做改善民生等實事,因此李家超在組班之時,也就毋須有太多政治顧慮,大可不用為了拉攏不同政治團體作為揀選官員考慮重點,真正做到用人唯才,讓有能力、願意走入群眾聽取不同意見、願意承擔責任的人士來出任主要官員。


要讓管治團隊能大展所長,公務員團隊的配合是不可或缺。李家超參選時,已展示對改革公務員團隊的期許。我們認為,他大可趁新政府組成之時,在公務員敍用上也可來一個破格,不應只局限於「論資排輩」、「由上級推薦」等晉升方法,可以研究新增晉升階梯,讓公務員團隊也能做到有能者居之。既避免官場的「馬房」文化,亦可避免政府內部「少做少錯」的心態,增強官員的積極性,以盡早在公務員團隊物色可造之才,加以培育。


我們建議,可以在一些重點革新的項目或政策範疇,另闢一個「跨部門自薦職位計劃」,開放予內部相關職系人士申請,毋須經上級舉薦,讓有能力、有膽色、敢擔當的公務員貢獻所長,挑戰自我。當然,自薦申請者有危亦有機,幹得好固然受賞識,獲提拔機會;表現未如理想者,或會令上級打折扣,日後再晉升的速度或機會或會減少或放慢。


李家超日前解釋「底線思維」,就是要「作最壞的打算,作最好的準備」,在組成新政府之時,也該讓新班子以至公務員團隊有同樣的思維,讓他們知道日後一旦未能勝任,隨時被會更換,讓他們謹記加入政府並非為一己謀高薪厚職,而是時刻兢兢業業,服務社群、不負人民。


但願李家超能夠組班成功,廣納賢能,讓有心、有力者加入政府,這不單讓未來五年政府施政更暢順,而是為香港開創新的管治局面,讓有能者可以加入政府,為香港尋找及培育管治人才開展新一章。

您可能有興趣:

1
明愛醫療事故結果反映錯漏 細節決定一切必須改善到位

2
公屋升降機居民出入命脈 房屋署須確保安全兼穩定

3
智慧醫院概念逐步實踐 病人受惠科技輔助治療

4
證監會梁鳯儀指「無法可執」推諉責任 應向財庫局求援完善法例 非坐以待斃

5
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接連有「詐」 證監會執法被動 投資者教育失敗

6
跨部門演習添市民參與 有助增加公眾居安思危

7
人手短缺應多元方案解決 科技與輸入外勞相輔相成

8
要求警方打擊白牌車不切實際 運輸局應順應時勢 盡快納入規管

9
醫護須細閱各細節 環環相扣人命攸關

10
不法之徒行騙手法層出不窮 市民須主動增防騙「免疫力」

11
「習拜會」舉世矚目 管控分歧成共同目標

12
以色列殺紅了眼 狂轟濫炸難民營

13
處理僭建物須謹慎 勿讓制度出現虛位

14
學童體能活動量不甚達標 家長應培養恆常運動文化

15
西方飲食文化不利健康 緊記多蔬菜少紅肉原則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