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5月 04日
星期六
   | 氣 溫 : 24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支援抑鬱症狀學童不到位 政府已撥資源 卻懶理配套
發佈日期 : 2018-12-10


抑鬱症有年輕化趨勢,而有調查發現小學生呈抑鬱症徵狀的比率上升,情況令人憂慮。雖然教育局在2017/18學年起,把精神病患學生如抑鬱症等納入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類別,中小學可申請「學習支援津貼」,但局方接獲的申請數字少得可憐,反映家長害怕子女被標籤而拒向校方交代情緒病,學校老師亦不懂識別情緒病患者。資源已撥,卻缺乏配套接軌,極為可惜,教育局、食物及衛生局,以及勞工及福利局必須研究如何解決。


每個人來到世界時,就像一張白紙,毫無瑕疵。隨着人的成長,周遭的人及環境會逐漸替這張白紙添色,或是彩色,或是暗色;可以弄皺,也可筆直如新。父母佔重要角色,慢慢替這張白紙寫上道德規條、知識、責任、榮譽、良心等符號,「壓力」這兩個字亦不知不覺間畫在紙上,把他們迫得透不過氣來。


上月17日晚上,一名10歲男童在大圍顯徑邨梯間企圖吊頸自殺,因曾發短訊通知繼父尋死念頭,遂通知男童舅父報案,警員到場,幸被及時制止,現場檢獲遺書。本月7日上午,鰂魚涌一間學校的女學生企圖跳樓輕生,幸老師發現後及時制止她,並帶學生回到安全位置。這兩宗個案是不幸中之大幸,但過去有些是無法救回的,我們絕不能讓年輕生命溜走,社會各界必須正視。


香港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今年1至3月向1,819名小三至小六學生進行調查,發現17.6%人有抑鬱徵狀,較去年增加4.4個百分點,即每5人就有1人呈抑鬱;而徵狀嚴重者由去年的9.7%,升至今年12.3%。在受訪小學生中,最多人表示壓力來源為升中選擇及適應,其次是自由時間太少,第三是學業成績未如理想,還有被父母責罵或處罰而感壓力。調查機構指出,疏離的親子關係對兒童抑鬱影響最大,風險為23.7%。


香港處理學童壓力問題已成困局,以學業成績為重的教育評核制度已嚴重影響學童的心身健康,政府一天不改變,問題永遠不會解決,甚至惡化下去。撇除先天因素,小豆丁的壓力源頭大都來自父母,一些過份催谷子女,一些就過份保護,兩者俱害,均導致他們抗逆能力極低。


因此,要替學童舒壓,首要教育父母。觀乎目前學校給予學童的輔導,較少關顧家長這一環節,是否可以透過家校會多辦親子活動呢?我們明白到父母工作忙碌,未必有空參與,但必須明白到子女的精神健康對日後發展影響尤深,如不正視,他日只會追悔。


在學校方面,教育局在2017/18學年起,把精神病患學生(包括抑鬱症等)納入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類別,全港公營及直資中小學可藉此申請「學習支援津貼」,但上學年局方約只收到四百多宗,即識別出的患病學生數字,僅佔全港約兩成個案。學校識別數字偏低,除了家長未有主動向校方匯報外,學校老師欠缺識別精神病患學生的專業知識亦是原因之一。


有老師解釋,如有嚴重個案如學生企跳,校方可召喚救護車把學生送院治理,但一些非緊急個案,例如知悉學生情緒容易波動,校方只能勸喻家長安排子女及早就醫,決定權在家長身上,校方無法強迫。此外,即使學生願意求醫,但目前公院精神科服務輪候時間逾年,同樣不能及早確診,學校可以怎麼辦呢?面對困難有三:一是老師無具備專業知去處理這些半病學生;二是未能確診個案無法能拿政府這這筆津貼;三是拿了津貼要辦哪些活動與輔導,已超出老師的認知範圍。


政府近年增撥資源予精神病患學童是值得拍掌支持,但配套同樣重要,必須令資源用得其所,讓用家受惠。

您可能有興趣:

1
警方擬建中央數碼影像平台 合乎成本效益 提升工作效率

2
最低工資檢討或引入新方程式 決定因素簡單易明勞資均接受

3
強制舉報虐兒法例首須考慮阻嚇力 持份者憂被判監等屬於自私的想法

4
香港特色吸引遊客 展現活力新潮形象

5
政府牙科診所服務供不應求 待7小時作初步登記苦了病人

6
密閉空間工程高風險 持分者須常保持警惕

7
開發應用程式絕非為趕潮流 政府部門須從實際角度出發

8
朔爾茨任內再訪華 中德兩國細談合作

9
貨品價格大不同 做個精明消費者

10
中東地區戰火連綿 各方應該保持克制

11
全運會粵港澳合辦 如何呈現讓人期待

12
屋宇署早年發出消防安全指示 華豐大廈16年未遵辦讓人詫異

13
黃錦星任內籌備垃圾徵費工作極為鬆散 一味靠吹欠細節 指定袋重新招標淪笑話

14
科考破冰船遠道而來 市民親睹感受大不同

15
中國東南亞影響力漸增 地區對美國信心正下跌


首頁